首页>检索页>当前

宁波财经学院:把实验室搬到田埂上,为稻田输入“智慧密码”

发布时间:2025-07-29 作者:史望颖 林纪兵 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

七月的宁波,热浪蒸腾。在宁波市奉化区松岙镇塔头的农田里,一组崭新的设备正被小心翼翼地安装——这是宁波财经学院“数智赋能乡村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送来的“科技礼包”。近日,该团队的12名大学生顶着烈日,在田埂间穿梭忙碌,为当地农户安装、调试全新的智慧农业监测系统。在他们身后,是由8名教师组成的“创智匠芯”教学团队——6名教学线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,2名学工线辅导员聚焦思政育人,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。

“看这土壤的墒情数据,咱们的智能系统比老把式准多了!”宁波财经学院党员教师朱火美蹲在稻田边,作为“创智匠芯” 团队的技术骨干,她带着6名党员教师扎根乡村,把实验室搬到田埂上。

这套首创土壤墒情水位一体化设备与监测系统藏着不少“黑科技”:物联网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般扎进土壤,实时捕捉墒情水位变化;AI算法化身“田管家”,自动计算农田灌溉利用系数;微型高度集成与一体化设计,解决了安装占地面积大和农户便易程度;太阳能电板和4G通信技术,则解决了偏远农田的供电与通信难题。

如今,从奉化松岙镇到宁海长街镇,智慧监测系统已在宁波10余个村镇落地。这套系统让当地稻田节水30%以上,每亩年均增收500元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能结果的科技论文”。这个暑假,该实践团计划完成百余套监测设备与系统的安装。

为了让高科技真正“接地气”,师生们想出了三个“土办法”:用太阳能板解决农田取电难题,再偏远的地块也能让设备“喝饱电”;依托4G技术架起通信桥梁,确保数据如“老黄牛”般稳步传输;开发简易APP,界面字体大,关键操作配上语音提示,让老年农户也一学就会。

“衣服湿了又干,盐渍能刮下来一层,但看到地头那行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’的标语,突然就觉得浑身是劲!”该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孙豪的感慨道出了团队的心声。

“这套模式能复制、可推广,关键在‘三个结合’:技术研发与田间需求结合、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、短期帮扶与长效育人结合。”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田思道出了“双团队”模式的秘诀。

从“水肥一体化”到“土壤墒情监测”,宁波财经学院师生用三年时间,让科技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。正如该校“创智匠芯”团队负责老师张育斌所说:“当看到监测屏上的数据流变成稻穗上的饱满颗粒,就知道我们写下的不只是代码,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。”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林纪兵)

宁波财经学院“数智赋能乡村”实践团安装智慧农业监测系统 学校供图.jpg

宁波财经学院“数智赋能乡村”社会实践团安装智慧农业监测系统。学校供图

宁波财经学院“数智赋能乡村”社会实践团调研农户需求 学校供图.jpg

宁波财经学院“数智赋能乡村”社会实践团调研农户需求。学校供图

0 0 0 0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最新发布
热门标签
点击排行
热点推荐
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